当前位置:首页 > bob综合登录
bob综合登录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传媒、广电
bob综合登录

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走进“饭稻羹鱼”的远古江南

更新时间: 2024-09-13 作者:bob综合登录

  “1973年,又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一处约7000年曾经的氏族遗址,咱们称它为河姆渡遗址。”

  这是1978年人教版《我国前史》教科书第一册中新增的一句话。寥寥数语,揭开了我国史前文明多元一体的本相,改写了前史。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50年后的今日,这本纸页已有些泛黄的《我国前史》正躺在我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柜里,与考古开掘现场相片、《河姆渡遗址开掘陈述》手稿、20世纪70年代的《文物》《考古》杂志等文献资料一道,诉说着河姆渡遗址从考古发现到走入大众视界的往事……

  在“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明发现50周年考古效果特展”(以下简称“特展”)开幕式上,浙江省文明和旅行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文物局局长杨建武用了这几个字来描述河姆渡考古发现的含义和价值。

  为进一步推进河姆渡文明和以井头山遗址为中心的海洋文明遗产的研讨、维护和使用,11月7日-8日,河姆渡文明发现5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办,特展正是其重要活动之一。

  1973年,为活跃做出呼应国家“以粮为纲”的召唤,改动稻田“雨多洪涝、雨少干旱”的窘境,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开端全力展开农业出产,并召集了100多位农人对排涝体系来进行大改造——扩建姚江排灌站机房。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现场发现了不少陶片、骨头号。这是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要害。

  历经1973年和1977年两次大规模考古开掘,专家确定:这是一个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年代遗址,价值可比美半坡遗址。这一发现在其时可谓震惊中外——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明的建立,扩展了我国新石器时古研讨范畴,第一次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改动了人们在中华文明来源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知道。

  “老考古人”林士民现在已88岁高龄,他参与过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和第2次开掘,回想当年,他难掩激动。整个开掘进程中让他形象最深的便是两样东西,其间相同是大片稻谷。

  林士民说到,“我跑了全国这么多的遗址,在河姆渡遗址之前,我在其他当地见到最多只要两三粒稻谷,有些稻谷粒仍是在瓦片和泥堆里嵌着的,那都现已很了不得了。而河姆渡遗址是发现一大片稻谷。”

  由于过分惊喜,他对当年的“初见”景象记住尤为明晰。“有些残存的稻叶,在出土时还带有新鲜的颜色,金光闪闪,外形无缺,壳上隆脉和稃毛明晰可辨。可是一触摸空气之后,立刻就炭化了。”

  炭化稻谷、炭化米粒,骨耜、点种棒等农耕用具,再加上陶釜、陶灶等炊具……足以证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已有很老练的稻作农业出产方法,推翻了“稻作农业来源印度说”。近年来,跟着考古开掘作业不断深入,考古人员又相继在田螺山遗址、施岙遗址发现大面积稻田,其间施岙遗址及附近古稻田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是国际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依据最充沛的大规模古稻田。

  而另相同叫林士民形象十分深入的,是一大片房子。林士民回想道,“那房子有两层楼,下面是空的,能养些猪鸭;上面一层是住人的。” 在那之前,他从未在其他考古现场发现能把干栏式修建表现得这么丰厚、保存得这么无缺的。

  特展现场再现了这种河姆渡文明典型的修建方法。展柜里陈设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桩、木板、带榫木构件等,观众只需点击展柜玻璃上的电子按钮,即可检查干栏式修建的结构示意图和制作进程。“展厅里建立的板屋场景,是依照河姆渡遗址面积最大的房子1∶1恢复而成的。”我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副研讨馆员陈克双说。

  作为“我国20世纪百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建立,像是一扇窗,揭开了绚烂史前文明的一角,彰明显中华文明源源不绝、美丽绰丽的风韵。

  渔猎、收集、牲畜养殖……这些看似难度颇高的出产日子行为,早在7000年前已有生动例子。菱角、芡实、葫芦籽、桃核、金枪鱼骨、人工培养茶树根……再现了先民们丰厚的饮食结构;初次在京展出的猪纹陶钵,造型兼具野猪和家猪的特征,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家猪驯化的进程;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鹅肢骨,距今有7150年至6670年的前史,或可证明鹅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

  更为可贵的是,研讨人员在后续田螺山遗址开掘进程中,还发现了独木舟加工处,意味着前期人类对海洋的探究,其间一件刚开端加工的独木舟侧立于两排桩木间;还有一件长35厘米的独木舟模型,尖头方尾,舱体根本为长方形。透过特展现场展出的木桨、陶舟形器、独木舟模型,好像能够窥见江南水乡那河流布满、舟楫来往的画面。

  特展现场对双鸟向阳象牙蝶形器的布展尤为精密。双鸟向阳团被以电子投屏方法具象呈现——一组同心圆,一圈火焰纹,一起构成了一轮炽烈的太阳,两边绘声绘色的鸟昂首望天,好像是在引吭高歌,边际衬托着刻工精密的羽状纹,飞扬的茸毛好像浴火起舞。这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用石刀记录下的对六合国际的幻想。

  据介绍,蝶形器是河姆渡文明独具特色的一种器物,以木质、象牙质为主,也有少数石质。木蝶形器分为对称飞鸟型、双鸟相对型、单鸟侧立型3种。大都学者觉得,蝶形器没有实用性,而是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就像鸟的呈现,多指向太阳崇拜相同。

  田螺山遗址出土了一件双鸟木雕,形状为两只相向翱翔的鸟,鸟的眼睛阴刻为圆涡状浅凹孔,本来或许嵌有银白色的蚌壳类资料。整件著作呈圆弧形,线形颇似人的前额,上端有5个凸起部位,均钻有小孔,或许用于安插茸毛。专家估测,这或许是一件木质羽冠,是其时氏族领袖或巫师举办祭祀活动时的重要道具。

  能够说,若没有河姆渡时期的农业经济、聚落文明堆集,我国南方社会也不会顺畅迈入以良渚为代表的城邦文明年代。

  河姆渡遗址发现至今的这50年间,关于这一时期遗址的考古开掘从未中止。不论是距今约8000年的井头山遗址,仍是距今约7000年的田螺山遗址,跟着一个个来自远古的“盲盒”翻开,河姆渡文明的内在还在继续丰厚,也为中华文明探源、现代文明刻画注入更多、更新的价值。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所说的,“今日新的遗址不断发现,但在中华民族和我国文明展开史上,河姆渡始终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是衔接万年文明史、五千年文明史的要害节点。”据悉,现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年均招待游客达50余万人次,不乏来自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团队。

  在以“稻作文明摇篮 海洋文明发端”为主题的“河姆渡文明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杨建武着重,浙江作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地、河姆渡文明的发源地,更是有职责、有义务维护好、开掘好、传承好、使用好河姆渡文明,让河姆渡文明在新年代、新征途中绽放出愈加绚烂的光辉,让河姆渡这一颗考古“启明星”更耀眼、更绚烂、更耀眼光荣。

  据悉,现在余姚河姆渡镇已将河姆渡古渡头、遗址博物馆、才智农场等26个节点串联,精心打造了“茭美古渡”美丽村庄演示线万人次打卡。跟着2022年末河姆渡当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公园发动区规划、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新馆筹建等作业也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推进河姆渡井头山遗址申报国际文明遗产项目也已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