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ob综合手机版 > 其它
bob综合手机版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传媒、广电

方正之间看见中华文明十年策展人的“汉字梦”

更新时间: 2024-03-15 作者:其它
产品详情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筹备“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览时,有着十多年策展经验的魏敏仍然感觉到压力,因为相比丰富的现代展品,文字展览的整体氛围相对沉重或枯燥,尤其是千百年前的文字,观众可能“看不懂”“审美疲劳”。

  然而,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特展一开展,效果出乎意料。仅一周时间,就吸引了10万观众,其中80%为年轻人。后续更有超40万人次观展,有外地游客专门带孩子为此而来,表示看到一个个字符,一卷卷笔墨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

  魏敏从小就喜欢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学的是考古、文博专业,毕业后来到成都博物馆工作。历经十几年的坚守,她如今已是成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的主任。

  在职业生涯里,魏敏见证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成都博物馆。魏敏表示,年轻人之所以想要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是对自身根源文化的好奇,也是文化自信提升的过程,这背后是人们期待从民间传统文化里,找到个人在现代发展中所需要的文化滋养和文化驱动力,“十几年里,我看到的是大家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成都展现的文化魅力和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地提升。”

  ▲成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主任、“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执行策展人魏敏

  自“汉字中国”特展启动策展以来,魏敏和策划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全国20个省市地区的40多个文博机构鼎力相助,220件珍品汇集于成都博物馆,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90%以上,包括龟甲、青铜器、书画、碑拓等文物,最终勾勒出汉字清晰的发展脉络。

  在魏敏看来,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关系密切,从传播角度看来,“汉字”更易于和广大公众产生共鸣。前期选题中,魏敏和策划团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为了与以往的文字主题产品展览有所区别,她们采用了更现代、更活泼的方式,让展品在材质和展陈形式上发生变化,以缓解观众的审美疲劳。

  “我们在展览选取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从第一件8000余年前出土于贾湖遗址的贾湖刻符龟开始梳理,它实际上见证了中华文明跟汉字的同步起源、同步发展;殷墟甲骨文呈现了3000年前商王朝广阔的文明图景,还有实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在赵孟頫临《兰亭序》等展品中,可以看到汉字如何奠定国家统一的基础,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融合,又如何从‘工具’到‘艺术’转变。汉字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繁荣的过程。”

  “汉字中国”特展最终选取了“源远流长”四个字,跟展览四个板块的主题紧密结合,将“汉字”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一幅画卷般徐徐展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成为大热展览,部分原因归结于“爆款”展品,比如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赵孟頫临《兰亭序》的真迹、祝允明的草书《岳阳楼记》等。

  为了这些珍品书法,许多观众甚至排长队,或者“二刷”“三刷”。面对如此热情的观众,魏敏分析认为,汉字字符里存在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它是中国人哲学思维和思想情感的表达,跟每个人都很“近”,是一种可以穿越时代和语言。所以,本质上,年轻观众前来参观“汉字中国”特展,看的并不止是汉字,而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尤其是备受追捧的书法艺术,最能体现文人们的品格心灵、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感。

  “对于书法展品的选品,我们格外看重其传达出的精神内核。大家学习书法艺术,写下来的不只是符号,更是一种感情。展览中的辛弃疾唯一传世墨宝《去国帖》,代表了这位爱国词人修身致知、心怀天下的精神风骨。大家看到《去国帖》,想到的是辛弃疾背后宋代文人精神的崛起。还有《岳阳楼记》,大家看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后却是家国情怀,是一种被延续和传承的民族精神。”

  魏敏上初中时就开始对中国历史感兴趣了,大学期间正好学的是考古和文博专业,所以,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她在2009年毕业后来到成都博物馆工作。这一年,成都博物馆新馆奠基,魏敏成为见证者,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感受到了人们对于博物馆认知的改变,以及对中国文化乃至成都文博产业观念的变化。

  据魏敏介绍,十几年前的观众对文博行业的认知度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当初毕业时,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文博行业需要有一种类似于“公众号”这样传播更广的渠道和更平易近人的内容来解读。“展览是博物馆服务于公众的最主要方式,很多观众了解博物馆是从一个展览开始的,所以展览策划非常重要。这么多年,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做展览,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件非常自豪和有成就感的事情。”

  除了“汉字中国”展,魏敏还参与了一系列具有成都本土特色的策展,比如成都博物馆基本陈列“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展览、“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特展等。

  据馆方统计,此次“汉字中国”展的省内外游客比例高达1:1,游客量占整个场馆参观人数的60%以上。据魏敏介绍,成都博物馆的信箱里还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件,是一位陕西汉中的游客专门用毛笔写的书法小笺,充满着以文会友的仪式感。信中,这位游客对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特展表达了喜爱,对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

  此次能成功举办“汉字中国”特展,也展示了成都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实力。因为藏品年代久远,对光线和温度、湿度都有要求,这也需要成都博物馆在硬件设施上有足够的承接力,“包括展厅内的精密空调、专业文物展柜、专业灯光和恒温恒湿设备等,都能满足储存高规级别的文物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成都市新增11家博物馆,总数已达183座,规模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成都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像魏敏这样的一群对中华文化有着热情,始终参与一线策展和藏品管理的工作人员。

  在魏敏看来,文化产业首先是基于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解读,不是空中楼阁,其发展需要满足公众对文化的诉求。只有有了文化诉求,才能转化成文化产品,才能实现它的社会效益。而消费品和文化产业的背后,必定要有强大的文化支撑,才能走得更远。

  成都大运会即将开幕,魏敏表示将守好文化的“门”,向全世界游客展示中国文化、成都文化,“成都博物馆是成都向世界展示成都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窗口,也是城市会客厅。我们的‘汉字中国’特展,将向全世界的朋友展示中华文明最有特质的内容。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在成都,通过我们的展览了解到成都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