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ob综合登录
bob综合登录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传媒、广电
bob综合登录

全新效果图释出碑林博物馆扩建进行时一年后见!

更新时间: 2024-10-20 作者:bob综合登录

  不久前亮相的陕历博秦汉馆,在试开放初期便吸引大量参观者到访,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原馆区接待受限的压力。

  而纵观西安全城,所拥有的博物馆不论是总量、人均或是质量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与之相对,百万量级的庞大文物资源又受制于展馆面积,能够陈列展出的又非常有限,影响观展体验。如何打破这一窘境,成为摆在“博物馆之城”面前的一道命题。

  事实上,官方层面早先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给出了明确行动计划,提到要在2025年前重点开展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升改造、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等建设项目。

  时至今日,陕考博建成开馆进入第三年、陕历博秦汉馆试开放部分展厅,而提及多时的碑林改扩建也终于传来新动向。

  根据西安碑林博物馆发布的公告,自1月14日起,博物馆对外开放范围缩小至碑林广场以南的孔庙古建筑群区域,同步采用低票价运行模式。这也代表着碑林顶级规模的一次扩建提升工作,步入关键一年。

  由于施工作业面基本覆盖现有馆区碑林广场以北区域(含碑林广场、第一至第七展室、西安石刻艺术室及石刻艺术馆),暂不具备参观条件,因此碑林方面作出了上述局部开放举措。

  谈及西安碑林,其珍贵的书法碑刻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颇高地位,无数名家碑刻汇聚于此。博物馆则是以此为核心基础,并结合孔庙古建筑群等共同扩建而成的,原为陕西省博物馆,系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

  公开信息显示,馆藏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涉及石刻文物面积超过4000㎡。不过,受制于馆区面积限制,实际对外展示石刻面积仅1000余㎡,诸多珍贵藏品难以展示,且包括文物保护、游客服务等工作的实施没办法得到保证。

  而后在碑林建立920年之际,也就是2007年,国家文物局方面批复西安碑林发展整体规划,博物馆占地规划面积予以扩大;2017年,省市两级均提出实施博物馆改扩建;再至2019年8月,前期征收工作正式启动。

  最终,原址向北扩建成为碑林博物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的关键一步,将通过建设一座新馆,使得馆区整体面积增加近一倍。

  来自项目建设方公布的进度显示,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a、b段冲出“正负零”,借助实拍画面能清楚看到,目前部分整体的结构已转入地上施工。

  具体来看,改扩建工程占地面积2万余㎡,涉及在北区、西区、东区新建博物馆新馆及文创展示中心、游客咨询中心等,同时对现有馆区和室外道路、管网、景观、绿化等配套设施进行总体提升改造。

  新馆落成后,展陈与馆藏面积可大幅度的增加,形成以碑林博物馆为主体、专业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群落。

  另外项目最新效果图释出,相较此前公开方案发生变动——新馆北侧临街公共空间面积增加,碑楼主体建筑外侧四壁与檐下玻璃窗细节优化,设计依旧保持原有素雅简洁风格。

  整体形态上,碑林博物馆实现与西安文庙、明城墙等历史文脉互动,形成古都西安文化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结合施工计划,古建维修、新老馆区展陈提升、馆区环境整改治理等工作利用今年1-12月一整年的时间交叉推进实施,预估改扩建工程于明年全部竣工,届时新馆将揭开神秘面纱。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2020年度田野考古汇报会中,此前改扩建北区所开展的前期遗址联合考古发掘工作详情得到公开。

  区域内首次发现了隋唐长安城皇城中的太庙类建筑基址,遗址规模宏大、瓦件厚重奢华,加之出土的黑、白墙皮等,更能凸显出宗庙建筑的重要性,为隋唐长安城的研究、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如果站在片区规划层面,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实质上还是老城区历史街区提升的一个缩影。

  碑林所处的西安三学街,地处明清城墙永宁门内东侧,历史背景曾是隋唐长安皇城太庙坐落之地,与前述考古成果内容恰好对应。街区在明清时期形成稳定格局,西安府学、咸宁县学和长安县学相继落成,社会化程度逐渐增强,三学街也因此得名。

  建国后,这里以院落为单位居住模式被割破,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密度增加,无序建造导致环境面貌恶劣,文保单位与周边建筑紧邻,规划研究与管理缺失等问题逐渐暴露。

  2021年,《三学街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被官方批准,旨在借助基础设施改造、保护修缮提升等措施留住核心街区精髓,其中博物馆改扩建列入近期(2021-2025)时间点实施。

  另外,去年出炉的碑林区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亦对三学街未来发展给出了方向,将秉持“继古成今,文化植入”原则,打造民间传统文化研学基地。

  尽管随着岁月流逝,留存下的这些老建筑已被风雨剥蚀,但仍然掩饰不了当年的气派和辉煌。当然,在“古老”与“鲜活”中,历史文脉如何得到传承,同样作为一道重要命题留给了后人。

  身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西安当下所进行的,正是理清并处理好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历史文脉与空间环境、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从而彰显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