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在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一楼学术报告厅举办。这是一次粤博策展人首次集中亮相,10位策展人各显神通,为我们讲述策展过程中妙趣横生的故事。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海报——是他们对于一个展览的第一印象。好的展览海报,既能突出主题、体现内涵,又能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展兴趣。
例如“问鼎——楚式青铜器特展”,策展人叶葳提到,展览题目取自楚庄王问鼎周王的典故,一方面显示出楚国国富民强称雄天下的霸气,另一方面也希望带给观众遐想的空间,带着问题来探究展览内涵。海报的题名“问鼎”二字,是由粤博陈列展示中心骆伟雄主任亲自书写的小篆;海报主体图案为湖北九连墩出土楚式青铜鼎的典型器。这些元素一同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楚国气象,使观众有兴趣来展厅一探究竟。
同样成功的海报案例还有“美美与共——广东宗教文物展”。策展人兰维认为,宗教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因此在策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综合性。展览海报的文字排版是一个大的十字,体现基督教的元素;中间环环相套,中心发光,象征着佛光普照;圆环扭动为S形,又像是道教太极阴阳的图案。海报没有一件宗教文物,却用抽象的元素涵盖了各个宗教,避免引起争议,充足表现了“美美与共”的主题。
“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的策展人王芳谈到的经验,他们的展览宣传,跨越了博物馆的围墙,强调社区的作用。团队在太阳新天地商场、广州APM地铁专列以及动物园内都开设了宣传,甚至把宣传模板放置到广州塔(俗称“小蛮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传统的临时展览,由于时间紧张,往往是展厅施工和展柜布展一起进行。粤博的策展人们在2016年的工作中尝试新的工作思路,加班加点,协调各方,争取在外借文物调拨来之前完成展厅施工,提供更好的布展环境。
例如“玉鸣锵锵——商代王后妇好玉器特展”, 716件组文物创下了粤博展品最多的一个临时展览。策展人焦大明谈到,虽然文物体量不大,都是小件,但数量庞大,质地脆弱,很多都需要捆绑定位,布展难度特别大。为安全起见,工作人员昼夜加班,做到了提前10天布展。这是粤博多年来的一个先例,实际做到了实施工程单位完全撤场,清清爽爽来布展。
相似的例子还有“问鼎——楚式青铜器特展”。粤博的展厅施工完毕后,来自湖北省博物馆和南越王博物馆的文物装箱直接运到展厅,在展厅内拆箱布展,一步到位,提高了效率,总共布展仅仅历时三天。而且,由于这个展览中青铜器大多体量重大,很多鼎超过200斤,青铜编钟总重超过400斤,这些都给策展人带来非常大的挑战。经过团队反复探讨和实验,对展柜展台进行了加固处理,大幅度的提升了承受能力。
展厅的环境氛围,对观众有着非常大的诱导作用。切合主题的氛围营造,能够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时空感,观展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桃花源里人家——徽州传统民居与文化艺术展”的策展人曹芳芳讲到,起初展览只有现在的第二大部分,就是徽州三雕。但是策展团队认为,要想让广东观众足不出省也能近距离欣赏到徽州村落和雕刻艺术之美,不应该仅有雕刻艺术,还应有人文自然方面的展示,徽派建筑的形成,肯定有自己的渊源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此经过讨论,又加上了第一部分‘天地有道,心归自然’。展览一开始展示黄山白岳的图册,描述的是徽州所处的大的自然地理环境;到“无梦到徽州”对大家说徽州人是怎么样做村落选址布局;再到现在“幽境别筑”,让观众走进一个庭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这些铺垫再去看徽派的石雕木雕砖雕,自然会有更深的感触。
氛围营造的另一个成功案例是“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展。策展人牛晓琰谈到,展览的主旨是想体现广东士大夫的雅文化,呈现明代的广东学术发展和文化繁荣。策展团队参考明代的建筑、园林、以及明代绘画中的场景描述,在展厅中复原了书院、门廊和明式书斋等场景,又大胆加入了透窗、芭蕉、竹石等历代园林常见元素。尤其是书斋内部场景,将文物还原为文人案头的文玩,比如砚台、象牙笔筒、漆器等,给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还原明代广东文人的风尚大多数表现在展览最后一部分“香花茶琴”中。为了能还原明代文人的生活爱好,策展团队查阅了很多明代的文人笔记。
比如文献记载,明代广东地区特别流行昆曲,所以他们就在展厅角落放置一个电视机,播放《牡丹亭》。
比如文献记载大儒陈白沙研制有一款素馨花茶,他们就跑去中药铺买了很多素馨花。素馨花单独泡有一股酸苦的味道,通过不停地实验、改良,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茶叶和素馨花的配比方式,调试出了最舒服的口感,观众可以在雅集活动中喝到明代的味道。
这些努力,都是想要为观众营造生活体验式的空间,希望参观此展的观众,在了解岭南文化的同时,更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找到一份古雅与宁静。
“南粤藏珍——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展”的策展人蔡奕芝谈到,策划展览中,他们最大的感想就是一定要站在观众角度角度来考虑问题。由于这个展览涉及到很多地方基层选调来的文物,有些文物在内壁上用毛笔、钢笔或圆珠笔写上文物编号。如果将有记号的内壁摆到前面来,背对着观众,观众就看不到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问题,但有时小问题会影响展览效果。要设身处地的为观众着想,知道心中有观众,眼中也有观众,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细节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由于观众群体针对的是少年儿童,因此在布展中要方方面面考虑到儿童的需求。策展人王芳将所有的展牌都调至80-90公分高,这充分照顾了小观众的视线,方便孩子们无障碍看展。
近年来,各家博物馆配合展览的社教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好的社教活动不仅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更能做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使观众受到熏陶。“神之面孔——中非珍稀面具展”策展人冯远提到,面具在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祈雨仪式、婚丧嫁娶仪式、播种丰收仪式、成年仪式、巫术仪式等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非洲人民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面具。但是非洲面具对于中国观众是较为陌生的,所以策展团队在展览社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非洲面具的原始神秘以及高度的风格化,已经把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这样一来,就需要策展人把讲解文字进行深入浅出的加工再创作,用一些画龙点睛的很简练的文字,让观众一目了然。同时,策展团队还进行了一次以学生为演员的话剧表演,取名“面具之星——非洲面具主题话剧”。针对儿童观众,在活动区放置学习纸,上面是经过挑选的4个展品,分属不一样的风格,然后让小朋友们按照这上面的提示去寻找这4件面具。因为他们发现在非洲展里面,儿童对于展览是有一定的距离感,他会觉得那些东西很神秘很可怕。因此策展团队想通过卡通画的形式,让孩子们觉得这么多东西是很可爱的,让他们在寻找过程中,加深对展览的认知,减轻对展品的恐惧,才能激发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广东省博物馆策展人研讨会的举办,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总结。尽管每个展览的展品不同、主题不同,但博物馆人重视观众体验、力求文化创新的初衷却是相同的。积极尝试新形式、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行业内部交流,才能实际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