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ob综合手机版 > 其它
bob综合手机版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传媒、广电

杨振宁:抓住大时代机遇放飞梦想

更新时间: 2024-06-15 作者:其它
产品详情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他还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1957年,由于他与李政道一起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从1971年以来,杨振宁多次回国探亲、访问和讲学,被国内多所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对中国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并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国进行科研和学习。

  8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报告厅座无虚席。90岁高龄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这里为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北京分营的营员们作报告。来自全国31个省区的1300名中学生和杨振宁一起分享了他的中学和大学经历。这是杨振宁以“学术方式”在清华大学度过90岁生日。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至今为止,合肥的旧貌仍然没在杨振宁的记忆中消退。当时虽已是20世纪,合肥却还是一个滞留在19世纪生活状态下的小城,没有电灯,也没有马路。

  “那时合肥的封闭情形今天很难想象。我那时从来就没喝过牛奶,也没有吃过牛肉。以至于我第一次喝牛奶的时候觉得它有一股子很难接受的味道。”杨振宁回忆幼年时光感叹说,20世纪初的合肥留给他的是仍停留在18、19世纪的生活状态。

  在他还不到一岁时,在中学任数学教师的父亲杨武之考取了安徽省留美公费,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杨振宁6岁时,杨父学成归国,到厦门大学数学系做教授,他遂与母亲随父亲一起移居厦门。

  厦门大学的教授住宅是海边一座很漂亮的小楼,他于是可以常常在海边捡贝壳,从住所走到厦门港。在厦门,他才开始第一次接触到20世纪,罐头、电灯、新式的教材等。

  “沈从文有一篇文章中讲,是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我想这句话也可以描述海对我的影响。”杨振宁回忆说。

  在厦门度过一年短暂的生活之后,第二年他随到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一起来到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附近的成志小学,开始扬帆学海。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中学时代为杨振宁之后的学术之路打下良好根基。

  1933年,11岁的杨振宁从成志小学毕业,进入当时英国圣公会所办的崇德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的前身)。当时崇德中学沿袭英国的教育思想,当杨振宁刚进中学时,年龄比同班同学小一到两岁,一些同学常常欺负他个头小。

  然而,当他报告老师以后,没想到老师只是很稀松平常地表示:“如果要打架,我就给你们建一个擂台,你们可以在上面正式比赛!”

  尽管由于书念得好,他很快就得到了同学的尊敬,但老师的回答依然对当时的杨振宁造成非常大的打击。直到多年以后,他才发现,这原来是英国人的教育方法。

  “英国的教育观念是小孩从小到大必须在社会上通过个人的能力寻找自我的地位,越早尝试怎样寻找自我的地位就越好。”他表示,每种教育方法都各有所长,英式教育的长处也值得中学生与中学校长学习。

  事实上,中学阶段的杨振宁也曾与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一样,碰到过难以跨越的“英语关”。杨振宁很幸运,他有父亲的悉心指导。父亲交给他非常“灵验”的一招:每天必须多次朗诵一段英文,至少朗诵十分钟。他照做以后,收获果然很大,不过两个月,英语发音就已经比较自然了。

  “学外语得到了韵味以后,再学习文法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反过来先练文法,然后再去练句子结构与发音,这是十分艰难的事情。”杨振宁总结亲身体会说。这样的解决方法不但在他自己身上得到了验证,他的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也照着同样的学习方法,英语成绩也都非常好。

  不止如此,他很谢谢父亲的教育观念,没有对他“拔苗助长”。在小学阶段,杨振宁的数学天赋就开始崭露头角,然而他的父亲并没有催促他继续拔高数学成绩,而是给他请了当时清华大学历史系的一位学生做家教,给他补习《孟子》。这段时间的学习不仅使他学习到中国历史知识,而且使他学习到了很多中学课本中难以学到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知识。

  “不止在中国,全世界都有许多很聪明的小孩,如果过早地让他们学习更加深入的知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反而不利。”杨振宁说。他曾在马来西亚见到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的父母也都是华裔,希望他在12岁考大学。杨振宁建议不要把小孩过早送到大学去,但是家长没有听进去。几年后杨振宁再去马来西亚时这一个孩子已经如“仲永”一般,泯然众人矣!

  中学时代对于杨振宁的重要性而言,不仅仅停留在攻克英语、补习《孟子》上,崇德中学的小图书馆成了杨振宁的“宝库”,这里很多书都对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喜欢到这里翻看每月一期的《中学生》杂志,另一本名为《亚洲腹地旅行记》的书也影响了他当时的行动。

  事实上,正是阅读奠定了他从事物理事业的理想和决心。当时,小图书馆里的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所著的《神秘的宇宙》一书对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本书描述的是20世纪头三十年物理学的革命,即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

  “近代物理学奠基于伽利略与牛顿时代,20世纪初发生的这3个物理学大革命,把牛顿的力学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本书用革命精神介绍三次发现让我觉得非常震撼,对我产生很大的冲击,所以,当时我感觉自己的将来应该致力于研究物理学。”杨振宁说。

  中学时代,杨振宁与我国另一位著名科学家结下了一生的友谊,这位科学家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1950年,邓稼先离美国回国,在他的领导之下,中国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成功爆炸了、氢弹,并成功进行一系列国防武器的研制和发明。

  1938年,16岁的杨振宁开始到西南联大读本科。当时清华、北大与南开大学三所学校临时合并为西南联大,总校址设在昆明。

  战争时期的学习条件异常艰苦。杨振宁刚到西南联大时,学校还没有校舍,临时在城西北郊盖了一间茅草房,里边放了20个双层床,一共可以住40个同学;饭堂没有板凳,更没有椅子,所有人都站着吃饭,饭也是糙米,里面掺有糠皮。

  “我与很多同学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校舍里度过6年大学时光,可是我们并不觉得苦,我们没更多物质上的追求与欲望。”回忆往昔,他依然充满了留恋。

  由于住在一起的同学都学习物理学、研究量子力学,杨振宁彼时常常在晚饭后与其他同学一起去附近的教堂里喝茶,在一起进行辩论,常常一争论就是两个钟头。这样一个时间段,一杯茶加上一碟花生米就很奢侈的享受。

  “这种十分简单的生活却影响了我们对物理学的认识,形成了我们对物理工作的热爱,对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经常进行的辩论对我们后来的学术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他总结说。

  西南联大的6年大学时光也对杨振宁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当时,日本军队占领了全国最重要的城市,在国破家亡的边缘,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让杨振宁等人看到,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坐下来读书是多么不容易,所以大家都十分努力,后来有大成就的人也很多。如与杨振宁一起被称为“三剑客”的黄昆后来成为中国半导体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另一位“三剑客”之一的张守廉也成为国际著名电机工程专家。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促成了抗战时期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是我们这一辈人永远都不可能忘记的歌词!今天,在我听到歌词的时候还会有触动灵魂的感受!”提起这一段时光,他至今仍非常激动。

  “我们这一辈人虽然历经了艰苦时代,但同样也遇到了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化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当年西南联大毕业的同学很多后来有非常好的成就,这也是这个艰难的时代给我们创造的机遇。”杨振宁表示。

  “我们这一辈人即将走入历史,今天和明天是你们的时代!你们的时代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时代,是全国快速地发展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时代!”杨振宁激励中学生说。

  他以奥运会为例表达了对祖国成长的自豪。回忆起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当时虽然都有中国人参加,但是每次就只有刘长春一人,并且两次都在预赛中被淘汰了。而在1984年,中国一举拿到了15枚金牌,这震惊了整个世界。

  “你们不能想象到我在念中学的时候,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这是多么侮辱性的词汇。以后,金牌的数目跟奖牌的数目都在逐年增加。到了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中国拿到了史无前例的51枚金牌,是世界第一。”他自豪地说。

  同样令他自豪的是,今天中华民族的实力正快速地增长。他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每年达到5%,已经是很骄人的成绩了。而中国在最近30年的GDP增长率,平均每年高于10%。这对于一个人口很多的国家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你们成长在这样一个快速地发展的国家里,在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时代,请别忘记抓住大时代所给予你们每一个人的机遇!”杨振宁激励青少年说。他希望青少年可以抓住机遇,放飞梦想,为祖国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