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担负着弘扬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在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浪潮下,博物馆的数字化势在必行。
此前,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提出五项主要任务和六大重点工程,其中着重强调“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文物保护”。此外,《博物馆条例》也强调博物馆要提升“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功能,“博物馆+”战略慢慢的变成了文博行业的主线。随着透明OLED显示屏、数字化技术和元宇宙等当下火热的概念不断加入,“博物馆+科技”的数字化浪潮也慢慢的开始推向高潮。
下半年以来,中国文博发展创新峰会、2022数字展示论坛,以及第十九届博博会等文博行业活动相继举办,在传递文博数字化概念的同时,透明OLED屏幕也充分融入整个文博行业。
观众大多是抱着学习、欣赏的心态参观博物馆,但遗憾的是,当观众注视文物展品的时候,会发现说明牌、图表等辅助设备距离文物有一定距离,很少能纳入同一视野来对照阅读。或者,为了让观众看清展品,同时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玻璃展柜慢慢的变成了文博展馆最常用的手段。
曾有新闻媒体报道,在1759年大英博物馆刚刚开馆之时,一位德国观众在明信片上留下了这样的描写:“我们依序被带到一个又一个的房间中,里面净是玻璃柜,完全记不得参观了什么。”如今百年已过,参观博物馆的方式依然是在玻璃展柜中穿梭,即使现在已经有了投影、3D影像、元宇宙等新科学技术手段,但这大多是脱离文物本体制造等虚拟展陈手段。
那么,玻璃的阻隔和围栏的透明,还有辅助展示的展具,三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当然,透明OLED就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透明OLED是一种自发光显示技术,不到1毫米的屏体厚度可以附着在展柜玻璃上,让展柜在不影响观看文物实体的透明状态下,还能实现显示、触摸交互和AR联动等功能,实际做到实现了文物、信息与观众,在空间中的完美融合和互动。
上海大学博物馆学教授、伟长学者、兼任图书馆馆长潘守永曾表示,现在已经有很多数字技术的理论和应用,而透明OLED的出现还是让人眼前一亮。以前的玻璃展柜,就是单纯的玻璃柜。现在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它把屏幕和透明玻璃柜合二为一,这绝对是一个突破,而且不光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理念的突破。我们将来可以围绕一件文物做展览,透明OLED可以全方位地展示这个文物的所有内容。比如文物本身的展示、历史故事、发掘过程、意义等等内容,通过一块屏幕都能实现,在这方面透明OLED应该是最佳技术。
在今年的多次展会活动中,数款透明OLED产品已经在文博行业集体亮相。诸如透明OLED一体机、拼接屏、show case、立式箱柜、滑轨屏等产品,让观众和业内人士大开眼界。
以透明OLED一体机为例,当观众轻触屏幕,展示文物瞬间就被激活,相关文物信息跃然屏上,历史感扑面而来。而且展示文物画面可以360度随心旋转,使人从不同角度认识文物,真正走进文物和那段历史。
与透明OLED一体机不同,透明OLED show case拥有两块透明屏幕,可玩性和展示性更强。前方OLED透明屏的功能性与透明OLED一体机相似,都是展示文物相关信息、考古发掘现场等,而后方OLED透明屏可以模拟一些场景,让文物更加鲜活。现场展示的马踏飞燕文物,骏马如同从历史中疾驰而来,穿梭于森林、草原等不同场景。两块屏幕的中间则放置文物,更加立体、生动。
透明OLED立式箱柜不仅能让观众透过屏幕清晰看到箱柜内的展品,还能同时看到屏幕上呈现的文物相关信息。更有趣的是,触控功能能让观众亲身感受考古的乐趣。当观众将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埋藏”在沙土中的文物就如同被发掘,一点点“出土”,最终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大幅度的提升观众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除了在展会中的亮相,透明OLED也已确定进入多家文博展馆。比如国博里面的“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就有一组由6块55英寸的透明OLED显示屏无缝拼接,能轻松实现触摸、AR等互动效果。
此外,徽州博物馆、宁夏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湖北地质博物馆,甚至国外的一些纪念馆等场所,都已经引进了这一新技术。博物馆也针对透明OLED在空间和交互方面的特点,设计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特别是小朋友会喜欢的定制化、个性化趣味内容,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透明OLED因为没有背光源,相对LED排放热量少,在文物前面摆放时,还可保护文物。文化是博物馆力量的根基,数字化是博物馆获取力量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力量的重要方法。OLED透明屏跨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提供更精细全面的知识解读,向人们讲述历史故事,让古代藏品获得重生,促进展馆互动数字化体验,这样的博物馆才有意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