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ob综合登录
bob综合登录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传媒、广电
bob综合登录

专访|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向和频:持续夯实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三大基础

更新时间: 2024-09-21 作者:bob综合登录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其中,在提高文物合理规划利用水平方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成为具体举措之一。

  为推动博物馆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博物馆强省指明了路径和方法,四川博物院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核心目标,并将计划分为三步走。据悉,第一步到2025年,人才教育培训、场馆建设、科研能力、展陈水平取得新突破,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为此,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向和频接受四川发布专访,谈及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目标,四川博物院将持续夯实人才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学术研究这三大基础。

  近几年,博物馆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进入发展快车道开启了红利发展时期。据统计,2012 年底备案博物馆数量为3069 家,2022年底备案博物馆总数达 6565 家,增幅达101.5%。博物馆数量猛增,博物馆专业人才储备却面临着紧缺的状态。

  “目前,四川博物院正从以区域古代艺术类为主的综合博物馆向跨区域多类别研究型综合博物馆方向拓展,是从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向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典范方向拓展,无论是文物保护修复,还是科研教育研究、活化利用以及博物馆治理等方面,都需要专业型人才来支撑。”向和频表示。

  如今的博物馆在人才方面要求也变得更高,宣教不再只有讲解,还有大量自主策划的线上线下活动,比如研学课程等等;文物保护也由技术实操,逐步延伸至理论和应用研究,其专业领域划分更加细致。

  并且,因行业特殊性,时间磨练与技术沉淀是博物馆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应该引进高端人才,尤其是重点加强领军型、复合型、创新型和青年骨干人才教育培训,让年轻干部逐渐成长起来。”向和频说道。

  在他看来,通过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提高人才待遇,为四川博物院招揽更多专业人才,从而进一步发挥四川博物院在青铜、书画、石刻、陶瓷、民族民俗和革命文物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是川博当前必须推进的大事之一。

  “数字化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博物馆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博物馆自身发展水平的重要方法。”向和频认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时代的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乃至智慧化建设从应运而生到大势所趋。

  在此趋势下,四川博物院在解说服务、藏品管理、文物保护、数字陈展以及数字文创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多种尝试。

  向和频介绍,在数字建设和文化创新方面,四川博物院将数字技术应用在文物预防性保护上,持续推进文物数字化采集,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文物复仿制,并且创新性运用了航空航天领域的“有限元分析技术”,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藏品修复项目”“数字文物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创新奖”等多项大奖。四川博物院自主开发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四川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四川博物院藏品管理效率,有效盘活了藏品数字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四川博物院最新引入了AR眼镜识别导览系统。这是一个将文物与数据化技术相结合的展示系统,使用增强现实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物体识别技术空间建模技术等一系列的先进现代化技术方法,营造出沉浸式数字体验。 观众戴上AR眼镜,不但可以通过指令语句,呈现出相应的文物故事内容;还可以对文物实体进行识别获取文物轮廓及特征信息,大大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性与参与度。

  当下,四川省元宇宙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如破竹,在文博领域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创新。2023年10月,四川博物院率先参与合作了“中国数字文博创新发展计划”,尝试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元宇宙等虚拟展馆和智慧博物馆,提供更便捷、智能的展示、教育和交流平台,为文物注入新活力,提高观众互动性、体验感。下一步,四川博物院也将联动优势力量,继续实施文物资源数字化工程。

  “学术研究有利于建设研究型博物馆,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推动我们策划出更多更好的展览,同时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产业当中,助力文博经济实现新突破。”向和频说道。

  四川博物院注重学术研究,近年来,以合作共享和创新驱动为核心,与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文物保护、藏品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建成国内首个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区域中心和四川博物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发布行业标准12项,获得专利11项。

  向和频进一步补充道,“科研和研学其实也是相互促进的,要多元化推动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比如,现在很多中小学校布置课外实践或寒暑假作业都要求去到博物馆,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构建立体式认知,了解苏轼、司马相如等历史名人的生平环境,感受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