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ob综合登录
bob综合登录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传媒、广电
bob综合登录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有好看的皮囊更有有趣的灵魂

更新时间: 2024-06-03 作者:bob综合登录

  时6年时间的筹建,坐落于杭州的亚洲最大设计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于2018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日正式开馆。

  外观主色材料安哥拉红砂岩与蔚蓝的天空交相映衬。晴天和雨天,红砂岩会有不同的颜色状态,简约的几何形体,带有阿尔瓦罗·西扎建筑和美学风格的深刻烙印。这就是最新亮相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博物馆入口处层高2米多,而大堂中央的高度有7米,走进大厅,视野开阔。顶部用了透光玻璃,明媚的阳光倾泄而下。简洁、纯粹而又充满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变化,西扎巧妙地通过巨型玻璃窗将外部空间的景色引入展厅之中,使充满张力的空间增强了趣味。在合理规划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空间的同时,他常常将室内空间延伸到建筑的外部,构建出一个个独立围合的空中庭院,使得博物馆的空间变化丰富无比。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同样是西扎简约风格的体现。西扎说过一句名言:“我希望我的建筑里要有光,但没有灯。”即使有灯,也是和墙面贴合在一起的,在这里,你不会看到吊灯垂下来。从一楼到三楼,无论是过道还是楼梯,总会找到比较合适的角度融入建筑,人与建筑在此合理共存。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具有西方现代设计原作系列收藏的博物馆。2011年,在杭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设计系列收藏”从德国落户中国美术学院,成为当年轰动中国文化界的大事件。

  有好看的皮囊,更有有趣的灵魂。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两者合二为一。目前,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不仅拥有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设计系列收藏”7010件(套),还拥有3万余件意大利男装收藏、700余件美国电影海报收藏等。在未来,设计博物馆还将更多地征集中外设计作品,逐步形成现代设计系统收藏。这是中国美术学院一直以来“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双轮驱动学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还将组织策划现当代重要设计作品展览,探索设计思想发展,关注设计前沿变革,以促进中外设计和设计教育交流。

  “生活世界——馆方现代设计展”是一个长期陈列展,展品大多数来源于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设计系列收藏”。这个展选取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150年的西方现代设计历史。展览由三个板块——“椅子中的椅子”“现代设计的先驱”和“景观社会:从制造到消费”组成,从设计品、设计师和设计与社会三个视角展开,为观众提供了理解现代设计的途径。

  维也纳咖啡椅,在清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在劳特累克的画《在红磨坊》里出现过;经典的红蓝椅,是荷兰设计师赫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最著名的作品,创意来源于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红黄蓝相间》;苹果PowerBook145B、情人复古打字机、可口可乐的复古广告牌、百乐顺的饼干盒子、百利金的钢笔、马诺利的烟盒……从1999年诺基亚推出可更换外壳的手机5110,倒叙穿越到到1801年第一台提花纺织机问世,工业设计史上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流淌成历史的河流。

  “颠覆与重塑:馆藏马西莫·奥斯蒂男装展”展出的是意大利著名男装设计师马西莫·奥斯蒂的设计作品。奥斯蒂出生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早期是一位平面设计师,20世纪70年代进入服装设计领域,成为面料工程师和时尚设计师。他是第一批对军装发生兴趣并研究这些服装功能性特征的设计师之一。他整理归类不同的版型、口袋、扣件等配件,并研究服装磨损的外观所带来的复古效果。他把从军装、工装和运动服得到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思想融入到设计当中,同时还发明了面向未来的全新技术,革新了服装领域的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览基于马西莫在功能、材料、科技等方面设计理念,阐述他的设计与处事哲学——功能、创新、工业感、未来、实验、冒险。

  “超越建筑的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筑家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与设计大展”带你走进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设计师西扎的建筑世界。到了西扎设计的建筑里,你难道不对这位远在葡萄牙的设计师感到好奇吗?他是个怎么样的设计师?他其他的设计是如何的呢?这里展出的照片、手稿、图纸、建筑模型让你对西扎多一些深入的了解。

  展览由西扎长期的合作伙伴卡洛斯先生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联合策划,展示了这位建筑大师在设计生涯中主要的创作成果,展品涉及建筑、雕塑、家具、工业产品等领域,创作时间从1960年代一直到现在,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从欧洲到亚洲,从公共空间到私人居住空间不等。通过系列作品展现西扎的生活态度、美学思想以及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捕捉,个性化品质的形成等内容,展览给大众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西扎。

  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文献展”展示的是博物馆从方案概念提出到施工完成的整个建造过程。现在坐落在美丽的中国美术学院中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由西扎历时4年设计完成。这里展出的工作模型、工程图纸以及一批珍贵的工作会议文档、工地照片和相关视频均由阿尔瓦罗·西扎和卡洛斯·卡斯塔涅拉捐赠。

  五大展览中,“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展”是为纪念包豪斯诞生一百周年而发起的大型国际研究与展览项目,特别引人注目。其中,四个板块——“应对”“设计生活”“借鉴”“不灭的灵魂”——分别围绕四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包豪斯实物展开。该项目试图以此激发出有关具体案例、历史谱系与当代争论等不同议题。

  他事后总结下决心的理由:“首先,包豪斯将为我们大家带来某种根源性的变革思想。包豪斯不大,却是思想的熔炉。其次,包豪斯也将为我们大家带来基础性的美学思考。包豪斯学院正是以富于挑战和开拓的变革精神创造了20世纪最早的趋向大众的设计文化。第三,包豪斯还将为我们大家带来变革性的教育思考。30年前,中国设计艺术教育流行巴塞尔设计学校的素描教学,而那个教学系统的源头,正是当年包豪斯学院伊顿教授的教学方案。这个悠长的基础教学变革之链一再让我们溯流而上,感受当年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广阔视野和灵修内涵。”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主义的重要源头在苏联,1920年在莫斯科成立的呼捷玛斯(苏联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与包豪斯的关系紧密,被称为“包豪斯”,在尼古拉·拉多夫斯基、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等的影响下,张扬构成主义思想,建立了有别于传统的基础教学体系,对苏联在大工业的背景下艺术理性介入现代设计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成为当之无愧的先锋派艺术与建筑运动的中心。

  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一词由包豪斯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创造,为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简单来说就是“为建筑而设的学校”的意思。包豪斯虽然不过是一所学校,但它的出现在世界设计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确立了建筑在设计论坛上的主导地位;同时,它把工艺技术提高到与视觉艺术平等的位置,从而削弱传统的等级规划区分;包豪斯也响应了1907年建于慕尼黑的德国工业同盟的信条,即通过艺术家、工业家和手工业者的合作而改进工业制品。

  包豪斯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全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时至今日,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当下的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具备极其重大影响。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说:“‘包豪斯’的成就其实就是现代设计思潮的集大成。它总结和发扬了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各种设计改革运动的精髓,继承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统。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育学生的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与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任何一位研究现代设计的人,都无一例外地会不惜笔墨来谈它。它就是‘包豪斯’。”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认为,中国设计学界对于西方的设计理念和中国自己的设计特性存在着误读:“在中国设计史研究学界,早就困惑于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历史描述的概念、范围和价值连续性问题,同时,也对‘中国设计’怎么样确定它的性质犹豫不决。这种犹豫,不是民族自尊或民族主义问题,而是对中国现象从何种角度观看的认识不足带来的。我曾经提出‘误读’和‘自觉误读’观点,认为中国设计先驱对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设计’,产生的‘误读’是一种基于中国社会变革的‘自觉误读’,自有其合理性,并且这种合理性,正是构成中国现代设计的属性和特性所在。但是这个观点没有展开具体的实证。100年的历史并不长,但是许多史实扑朔迷离,例如与包豪斯的实际接触,远不如日本、印度清晰,民国时期以上海为核心的设计活动,除平面和建筑外,其他门类也大都为零碎片断,国家档案中轻工部门管理的原始内容还无人整理,重要设计师和他的作品研究远没形成评述系统,即便是最早的设计学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其历史和办学体系,也因后来的改名转制而变得模糊不清。在轰轰烈烈的85时期的美术运动之中,包豪斯被作为欧洲现代艺术运动介绍,中国美术界将其追索到表现主义、青骑士和构成主义,但是没有与设计界产生联系,而设计界在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中,独独选取了包豪斯的‘功能’思想以及与纯艺术的区别加以赞扬。”

  要解决这种误读现象,就需要追本溯源,好好地梳理西方设计史,以史为镜,从而确立自身的位置,这恐怕是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它的开馆大展的意义所在,值得设计史的研究者们好好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