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ob综合登录 > bob体育推单
bob综合登录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传媒、广电
bob体育推单

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所大学校”

更新时间: 2024-07-12 作者:bob体育推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格外的重视博物馆建设,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强调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的一系列问题,学习时报高端智库版组织此次三方笔谈。

  习多次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各级博物馆持续开展“博物馆里读中国”和“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主题展览推介活动,打造博物馆教育品牌,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教育功能。2023年,我国6833家博物馆共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研”如火如荼、“精品文创”圈粉无数,博物馆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终身课堂。面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进人民精神力量,是广大文博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需要把握正确方向。博物馆不是简单地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是为公众提供精神滋养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秉持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宗旨,更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厚植家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立足馆藏资源,聚焦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策划推出一批精品展览和教育品牌,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弘扬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发挥在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阵地作用。

  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需要加强研究阐释。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对馆藏文物资源的深入阐释、活化利用和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前提。各级博物馆应加大文物价值挖掘,深入阐释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极吸收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和项目,提高博物馆教育内涵和质量。同时,重视分众化研究,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推出教育项目,让不同年龄层次、知识水平观众都能各取所需、学有所得。

  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需要深化合作机制。近年来,我们与教育部联合出台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等政策,公布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馆校合作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各地要逐步深化馆校合作机制,通过共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制作精品课件等方式,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开展双向交流学习,探索通过“双师制”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懂博物馆,又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建设,并把博物馆作为终身学习场所,实现“双向奔赴”。

  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需要优化开放服务。开放服务是打通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后一公里”。各地应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统筹不同地域、层级、类型、属性的博物馆均衡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增强优质文化供给能力。加强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推动一些精品展览或活动在不同场馆尤其是优质冷门博物馆举办,进行观众引流分流。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实施预约参观制度,不搞“一刀切”,降低预约参观成本,提高便利化水平。加强讲解人才教育培训、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拓展讲解形式,为观众提供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讲解服务。同时,全力发展云展览、云教育等,让更多公众享受均等、普惠、便捷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在博物馆2.0时代,观众的需求从简单游览和被动消费逐渐转向探求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各类学习体验。由此,与公众加强对话和交流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博物馆角度来说,如何让观众深度参与和互动,成为现代博物馆面临的关键课题。

  提升观众参与感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通过跨界创新,实现与其他领域的互动结合。在展陈设计方面,展览主题通常是从语境化研究中提炼而成的。由于研究不仅要关注历史背景和文化,还要将其置于历史演变的逻辑关系中,所以具备很强的合作需求,涉及历史学、工艺学、材料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如御窑博物院的青花秘境特展旨在从宏观的历史演变到微观的物理呈现、从幻化的纹样法式到永恒的瓷器精神,共同呈现以青花为纽带的世界文化交流史。为此,需要将考古学者、文物修复师、内外部策展人、数字化交互设计师等都纳入策展团队,以提供不同视角的建议和监督。

  策展的重点是倡导部门间的有序合作。策划者应获悉观众的认知、情感和体验目标。同时,自内容策划开始,各职能设计者应齐头并进,观众体验设计者需完善各种文本或批准各阶段产品等;而场景设计者则需阶段性地将概念和想法转变成视觉形式,如思维导图、概念图、泡泡图、比例图,同时提供图像、材料、色彩、照明等,以支持概念和想法的落地、组织和改进。

  研学方面,沉浸式游戏体验与专业考古知识相结合也是一个大趋势。互动性、游戏性强的内容设计,能够让观众通过观看演出或直接角色扮演,近距离感受文物,不仅获得历史、文化、社会知识且能调动情感,获得一次与文物进行时空对话的机会,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传递的教育功能发挥。

  随着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博物馆参观文物藏品只是观众参观目的的一部分,观众更想要明白他们背后所蕴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及社会价值。因此,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要做更多的延伸,以进一步挖掘博物馆与馆藏品的内涵,让观众更深层次地参与进来。

  一是设计覆盖不同层面的参观线路和活动,将教育功能延伸到广泛的领域。博物馆可以将参观体验延伸至考古后台,让观众了解文物的考古、修复过程。观众不但可以看到展品,还能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比如御窑博物院设置了“考古开放日”,活动线路覆盖考古整理室、修复室、科技室、标本研究室、工艺复原室和古陶瓷基因库等,通过更具互动性的参观体验,观众可以对陶瓷艺术与文化、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得到更全面的理解。

  二是对藏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意转化,使观众能够在多元的体验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可通过现代技术将文物的形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让观众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物的文化内涵。比如,可以让观众参与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和开发,自主选择T恤、帽子、丝巾等文创产品的图案、Logo设计,对文物形象进行诸多创造性转化,通过了解文物价值、选择文物形象,让文物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三是细分教育服务内容,让观众更高程度地参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说,在设计教育活动时,针对不同年龄、背景和兴趣的观众,提供多样化、具有互动性的教育活动,如为成年观众设计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精品研学课程,为儿童设计更具趣味性的研学活动,以满足多种年龄层次的观众需求。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还应包括动手实践的环节,让参与者在体验中学习。另外,博物馆也需要增强社会合作与联合活动,可与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文化团体等合作,开展联合教育活动,以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效果。

  四是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以新媒体、线下轮播的形式传播。通过这一些讲座和研讨,观众可以进一步探索博物馆背后的学术研究,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与社会价值。

  同时,要抓好信息化发展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所带来的机遇,用好内容与新技术融合这一提升教育功能的绝佳手段。博物馆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导览系统,让观众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智能设备做自助导览,提升参观体验;通过引入AI、VR、AR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博物馆教育内容更生动;还可以开发互动应用程序,让观众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参与教育活动。例如,能轻松实现线上线下空间互联,让无法到现场参观的观众也能参与博物馆活动,从而扩大教育活动的覆盖面,提升教育内容的传播效果。

  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博物馆要增强使命感,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以强化“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博物馆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要让文物说话,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慢慢地加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讲清楚中国是怎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这应该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的时代使命和举办陈列展览的基本遵循。

  博物馆热背后的忧虑。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重视和推动,公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持续高涨,参观人数成倍增长,有些甚至增长10倍之多,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参观人数爆发式增长,预约难、一票难求成为一些博物馆的常态。

  然而,在表面热闹、光鲜数字的背后,大部分博物馆展览学术味重,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观赏性和体验性不强,观众往往看不懂、看不下去、留不下深刻印象,“以史育人”的教育作用远远没有正真获得充分发挥。

  多数博物馆的展览主要是各类文物的考古学和文物学展示,注重文物外貌,即造型、尺寸、装饰和色彩,或讲述文物的年代、区系、分期和分类,或聚焦某件文物鉴宝式、猎奇式的展示。这种以考古学和文物学视角的阐释方式,因为没有深入浅出地解读文物的社会文化背景,没做到透物见人、见事、见生活、见智慧和见精神,难免让普通观众有看不懂、枯燥乏味和“千馆一面”的感觉,往往乘兴而来、扫兴而去,更谈不上对他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另有一些展览少见文物展品,大量充斥各种多媒体和辅助艺术品,或是各种动画、游戏、视频等新媒体类无明确传播目的的做秀、自嗨,或是各种舞美、声光电和辅助艺术品等形式大于内容的低能传播,让观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应该让观众看得懂,不仅有意思、好看,还能发挥社会教育作用。首先,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对观众要着迷;其次,展览能激发观众持续参观的欲望;再次,展览对观众要有教育意义,让观众得到学识与经验、知识与信息、情感与价值上的满足和收获;最后,展览要对观众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影响,影响其信念与态度,甚至会出现超越,转化为行动。以此标准看,大部分博物馆展览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以史育人”功能,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一直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博物馆亟待重视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加强博物馆“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为了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充分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文物展示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博物馆举办文物展览,绝不仅仅是为了文物的鉴宝、猎奇或展示文物的审美价值,也不只是考古学和文物学知识普及或历史现象的就事论事,而是为了“古为今用”,起到教化启示作用。必须改变目前展览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不清的状况,确立正确的文物展示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强化“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例如,举办大运河展览,咱们不可以停留在大运河概貌、历史变迁、运河城市、沿岸传统生活、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舟楫、运河艺术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简单叙述,而要重点反映大运河对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对促进南北货物运输和商业贸易,对促进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以及沿线城市兴盛和美好生活所发挥的及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要通过对京杭大运河复杂环境、工程难度以及工程技术体系与成就的展示,让观众感受京杭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工程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其次,必须加强文物历史内涵和价值的阐释研究。博物馆必须改变传统考古学和文物学阐释的窠臼,强化文物历史内涵和价值的阐释研究,透物见人、见事和见精神。例如良渚玉器研究,旨在揭示玉器不单单是艺术,更与原始宗教、礼乐文明、国家文明有关,反映其核心思想“权力与信仰”;对钱塘江海塘遗址的考古研究,要从土塘、竹笼木桩塘、柴塘、斜坡式石塘、直立式石塘到鱼鳞石塘的演变中去揭示古人的生存智慧,去反映人类与水抗争的不屈精神。同样,通过我国大量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人文解读,阐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阐明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文化基因以及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等。最终解答“我们中国人是谁”“我们中国人从哪里来”和“我们中国人要去哪里”的追问,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和深厚底蕴,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最后,强化博物馆展览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虽然博物馆展示的往往是过去的历史,但落脚点是当代。博物馆展览要在挖掘阐释文物历史内涵价值的基础上,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以史鉴今,激活文物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以传播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为核心与宗旨,为咱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例如,2021年12月中国民族博物馆等共同举办的特展《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利用文物串联大背景和故事,通过深入挖掘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文物和文化遗存等资源,通过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一大纪念馆展览,通过文物和历史研究成果阐明了中国诞生的必然性和艰巨性、中国建党的初心和使命、先进知识分子在建党中的作用及其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和牺牲精神、为什么只有中国才能救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