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各地文博活动特色鲜明、此起彼伏,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感受文明魅力,不断的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博物馆已不单单是文物的存放地,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
2023年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的总数达6565家,免费开放率超过90%。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观众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的顶配水平。人气火热的背后,是各博物馆不断丰富研学项目、创新互动方式、开发文创产品,让博物馆越来越有逛头儿。都有哪些新玩法,又有哪些新思考呢?
体验“剧本杀”、奇妙夜,寻找“显眼包”,“顶流”文创带回家……如今,逛博物馆正成为一种新风尚,博物馆的打开方式也慢慢变得“潮”。如把文物“穿戴上身” 与历史“赛博互动”、争演历史“局中人” 体验文化更多面、文创成“爆款” 文物也好玩、博物馆里看戏 沉浸式穿越历史等,给出了爱上博物馆的“一万种理由”。
如今,文博空间正慢慢的变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高地,在展馆里相互拍照,或是在游戏中结识新伙伴,都是颇为有趣的社交方式。当文化艺术打破固有圈层,不再高冷,就获得了更广阔的受众群体,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随之形成。一起去看展,让志同者道合,和有趣的灵魂相遇!
二大会址纪念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推出“GO!TO辅德里”主题活动,通过红色舞蹈快闪、文博市集、辅德里公园赏游等形式,使红色文化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快递小哥、电竞行业从业者等新就业群体代表,亲子家庭代表等作为特邀体验官,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与市民群众齐聚辅德里,体验一场集“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博市集盛宴。活动包括互动体验、夜间参观和讲解,吸引了不同群体的参与,共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科学技术手段提升文博体验,增加亲和力和吸引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焕发文化遗产新生命。科技如AR和V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提升观展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也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科技应用需适度,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确保科技服务于文物价值展示,结合当地文旅资源,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博游,带来值得回味的文化之旅。
随着文博热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往只有城市中才有的博物馆,如今也开始扎根乡村,很多类型的博物馆在乡村地区不断涌现,成为传承乡村文脉、促进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载体。
通过复原生活场景和展示乡村记忆,不仅留住了乡愁,也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文化体验和学习平台,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同时,加强与专业机构、高校等的合作,为乡村博物馆注入新思路、新力量,创新展陈设计呈现,发掘非遗、民俗、艺术等文化IP的更多可能性。
随着入境游出圈,慢慢的变多外国游客通过参观博物馆进一步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博物馆成了中国旅游的名片。与此同时,慢慢的变多的国人也热衷出境打卡知名博物馆。入境文博游方面,携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外国游客预订国内博物馆订单量较去年全年翻10倍。
国内文博游如火如荼,游客也对境外各旅游目的地的文博行程同样充满了热情。今年出境文博游场馆中卢浮宫博物馆、埃及博物馆、曼谷粉象博物馆等热度排名靠前,为游客进一步探索当地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抖音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发布的《2024抖音博物馆生态数据报告》就显示:过去一年,博物馆在抖音的打卡数同比增长34%,门票订单量增长149%,反映出博物馆已成为旅游新热点,人们愿意为了博物馆专程前往一座城市。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使得博物馆文物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活跃起来,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表明了文旅的深层次地融合,还展现了人类对于文化寻根之旅的渴望。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其价值不仅在于展示历史和文化,更在于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探索,为现代生活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今,各大博物馆拿出“十八般武艺”来吸引游客,给足爱上博物馆的“一万种理由”。如此的双向奔赴,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文旅消费一直在升级。斗转星移,生命轮替,唯有文物能封存那些鲜活的瞬间。让我们在其中探寻文明的轨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