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日前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的言论引发舆论热议。博物馆内究竟该不该拍照?不少读者来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拍还是不拍,双方都有各自道理,很难说谁对谁错。但以游客照片“像素低、清晰度不够”为由,把博物馆内的拍照行为一棍子打死,也难言实事求是。
应当看到,拍照确实是部分游客的“惯性”使然,到了一个地方就想拍照,以作为“我在现场”的见证。还有的则是出于内心对文物的喜爱或惊叹,想拍下来慢慢欣赏或是发社交平台与人分享。对这样的行为,应宽容看待。分享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普及文物常识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过程。
博物馆需要做的,就是在保护文物和允许拍照之博物馆 间寻求平衡。对那些对环境敏感的文物,比如书画作品等,就应该坚决拒绝拍照。而对那些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小的,则不妨“大方”一点。同时,还可通过高科技手段,打造360度高清无死角的“网上博物馆”,这一样能引导网友少拍照、不拍照。(广西 苑广阔)
一句“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着实打击了不少人,但笔者倒是觉得此言“话糙理不糙”。参观博物馆就该少拍照,甚至不拍照。
游客之所以拍照,无非就是想证明到过现场、见到了展品,大多数人还要发个微博、朋友圈晒一晒。这属于人之常情,尤其在社会化媒体渗入生活日常的今天,慢慢的变成了生活小习惯。但博物馆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名山大川,也不同于亭台楼阁,不仅文物保护有着苛刻的环境要求,而且参观追求的更多是精神愉悦。
我们参观博物馆,最理想的情况应当是带着敬畏、带着情怀。在斑驳的旧物中,感受前人智慧的超凡与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厚重,这也是人文旅游的真正意义。至于拍照与否,没那么重要。倘若真有用图需要,可完全像馆长所言,到官网下载,何必冒着损耗文物的风险而拍那些质量不佳的图片呢?
很多时候,人多并不意味着正确。在博物馆拍照这件事上,反对声音的发出,或许就是一种理性纠偏,我们不妨好好省思。(北京 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