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在河南洛阳度过。初二下午,行车途中偶见路标显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就在几公里之外,立即驱车前往,现场预约后得以成功参观。在中原腹地农村见到这样一座国家级博物馆,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更令我震惊的是博物馆内接近上限的参观人群,从停车场上的车牌来看,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私家车,但听口音还是以河南人居多。参观者多为举家前来,其中很多看上去是来自农村的朋友。虽然利用春节假期出游早已蔚然成风,但如此专业的考古学博物馆能在大年初二吸引众多参观者,仍然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又参观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和洛阳博物馆等几家博物馆。不论哪家博物馆,都是参观者爆满,不少人租用智能讲解器、AR眼镜,聘请讲解员的人也很多。许多年轻人特意穿了汉服来参观博物馆,还有些人参观时拉着行李箱,显然是刚到洛阳就直接来博物馆了。
我相信现象级的博物馆参观热绝不是在这个春节才出现的,只是自己孤陋寡闻刚知道而已。参观过程中我目睹了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不足导致的尴尬,如一对情侣在观看永宁寺文物时将“洛阳伽蓝记”读成了“洛阳茄蓝记”;一位男士在一尊青铜器前为妻儿读介绍时将“饕餮(tāotiè)纹”读成了“耄耋(màodié)纹”;有穿汉服来参观的女孩子不停地在馆内拍照留影,不由得令人怀疑其参观的目的。不过,巨大的人流量所显示的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渴望了解的愿望才是更令人关注的。这种局面不正是热衷于弘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人士曾经梦寐以求的吗?
近几年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大众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喜爱不断的提高,博物馆参观热、国潮兴起、对古装电视剧的追捧等都是具体表现。其中年轻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增温尤其令人欣喜。这些成就不是凭空得来的,对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不可能无任何依托地产生。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蹂躏,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对外失败中逐渐消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民间传统文化被视为落后的代表,中国文化一切都坏、西方文化一切都好,长时间内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而当下民间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恢复,离不开近年来我国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领域的长足进步,特别是那些领先世界的成就,极大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推动了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持续关注和情感回归。
如果我们根据认知水平把对事物的认识分为精准的概念化水平和距事物本质有程度不同偏差的符号化水平,那么大部分普通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其实并不能够达到概念化水平。符号化认知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必经阶段。即使大部分人对民间传统文化达不到概念化的认知,只要民间传统文化在符号层面被大众广泛认知,对其保护和弘扬仍会得到推进。相反,如果只有少数专家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普通大众对其符号层面的认识还很缺乏,那么保护、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局面要远比第一种情况下艰难。
正因如此,博物馆人潮涌动才可以让我们高兴。中国的博物馆与欧美国家的不同,馆藏几乎都以中国文物为主,因此在国内参观博物馆基本就能够理解为去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如同青铜器、唐三彩、宋瓷一样,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本身也能成为一种符号。如果这种符号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认知中包含了文化身份认同、民族自豪感等因素,那更是可以让我们兴奋的。
一种文化,无论多么优秀、高深,如果最终不能大众化,那就难言成功。因此,亲民化是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应当通过更有效的途径让更多的人能更轻易地接触和理解民间传统文化。我很赞赏洛阳那些博物馆允许参观者携带背包、行李箱、婴儿车等参观的做法。那些互动项目、各类影像化呈现、残损文物数字化再现、场景再现等,提高了博物馆对青少年和其他人群的吸引力,更便于他们理解展品。博物馆可做的其实还很多,最关键的是坚持亲民化思路。比如鬲、簋、斝、卣、罍等青铜器,除了专业技术人员,普通人能正确读出其读音的极少,对于这类比较冷僻的字,博物馆应当在说明中为其加注拼音,这样参观者就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出现读错字的尴尬。又如,许多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带有学习目的,博物馆在文物介绍中还可适当增加一些专业文物知识的普及性说明。而哪些字该加拼音,哪些文物知识需要加以介绍,只要博物馆有了亲民的思路,是不难做到的。
当然,民间传统文化亲民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读误解现象,特别是在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例如当下市场上售卖的汉服,与真正的古代中国服饰其实有很多不同。再如微信红包的出现,使得原本用于维护家庭、亲朋之间关系的红包收发扩大至可以发生在虚拟空间的任何人之间,直接改变了收发红包这一行为的原本含义。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并不是只有原汁原味地保留下去这一种思路,对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内发生的一些改变,应将其视为民间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发展予以包容。民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保存和弘扬。与商业化、市场化相联系,其实是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弘扬状况转好的表现,但在此之前,大众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当下,大众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认识逐渐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局面,民间传统文化在大众认知中的符号意义,已与诸多的正面价值和实用价值挂钩,其形象持续改善的趋势已经明朗。在此前提下,坚持亲民化思路,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必将得到更优秀的推进。